今天下午,就央視“45天雞”報道,連續(xù)發(fā)了三條微博——
A 央視“45天雞”暗訪確實揭露了很多問題,比如違規(guī)用藥。但報道本身也有很多問題。也許我看得不仔細,但報道中將違規(guī)用藥跟育肥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是飼養(yǎng)者。這是科學結論嗎,結論該由誰出?類似的比如此前的“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”,用瓜農的話就給爆炸定了性。難道采個農科專家比暗訪還要難嗎?
B 還有“二次傳播”問題。對“央視45天雞”報道而言,45天本身是個正?,F(xiàn)象,違規(guī)用藥倒是真正的問題所在。可(二次)傳播者大抵只盯前面,不及后面的真問題。類似情況很常見,比如城市信報暗訪喜之郎稿、染色饅頭中的回爐問題。新京報香精包子稿“江鎮(zhèn)人不吃本地的包子”一語也是如此。
C 這里再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。南都的這篇“起底45天雞”,大篇幅肯定了45天雞本身是一個正常生產現(xiàn)象,也提出了生產流程中的一些問題。大家不妨對照著看看此文的網絡傳播,以及前后的媒體反饋。
發(fā)完以后,覺得還是有必要展開來再說一下。這里討論的不是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問題,而純粹只是進行一下新聞業(yè)務和傳播方式層面的探討:
1、央視的暗訪報道很重要,暴露了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:違規(guī)用藥、逃避檢疫、偽造單據(jù)等等,這些問題,有些之前曝出過,有些沒有,都是流程上的大問題,也是國內農業(yè)生產方面的頑疾。
2、違規(guī)使用抗生素是畜牧業(yè)生產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但據(jù)我所知,它很難對食用者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。大家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,在于這些抗生素隨著糞便排出動物體外之后,會極大地增加病菌的耐藥性。從而從長遠上來看,對我們造成健康上的損害。
3、部分商品肉雞的生產周期就是45天左右,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使用速生肉雞良種,按照科學的飼養(yǎng)方式進行投喂、管理,即使不違規(guī)用藥,理論上說它們也應該是這個時候出欄。
4、關于“肉雞45天出欄”的問題,南方都市報17日的報道中有詳細的描述。此報道以很大篇幅綜合來自幾個方向的信源,基本確認“業(yè)界已為白羽雞為何可45天出欄及其雞肉的安全性定了調”。從行文的狀態(tài)來看,至少就采編人員來說,對這個定調是認可的。但這篇報道在網絡傳播,特別是微博傳播上出現(xiàn)了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——有些反對“45天雞”的網友無視報道中的這個段落;有些支持“45天雞”的網友,則抓住一個二次傳播者的一處傳抄錯誤,狠批報道。
5、在央視的報道中,將“違規(guī)用藥”跟“肉雞育肥”直接聯(lián)系起來的這個工作,是由飼養(yǎng)者口述來完成的。“違規(guī)用藥幫助肉雞育肥”成了這個報道傳遞出來的一個重要信息(也是二次傳播者和公眾最關注的一個信息點)。但這個信息點是否是“科學結論”呢——如果不是,那么這個信息點在報道中應該呈現(xiàn)一個什么角色,報道者應該如何回應這個結論;如果是,那么這個“科學結論”應該由誰來給出?報道給我們的答案是,記者隨后口播了地塞米松的屬性,并認為其有增肥效果。這個信息是哪里來的,在獸用實踐中究竟如何,報道沒有交代。
6、在報道中,通過不恰當?shù)男旁唇o出某種“結論”的情況在采編實踐中非常常見。比如,此前“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”的報道,結論的給出依靠的就僅僅是“一位種了10多年瓜的老農”和一位農技員。記者未再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核實此結論。很明顯,這樣的信源不足以保證結論的科學性,如此報道有欠妥當。
7、與5、6類似的一個問題是,很多報道會強化“爆料人”所述聳人聽聞的信息。比如某報關于黃瓜催熟劑的報道中有直接引語稱:“黃瓜買回家了還在長!豎著放進去的時候,冰箱門剛好能關上,今早去開冰箱,門居然被打開了,因為黃瓜長長了。”另一家媒體則在面條可燃報道中以直接引語的形式稱:“我上網一查,很多人說吃一碗米線等于吃進一個塑料袋。”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,上述兩個報道,終篇都沒有對爆料人提供的這些驚人言論給予求證。此做法也是極不妥當?shù)摹?br /> 8、即使是毫無瑕疵的報道,也有可能面臨“二次傳播”的“歪樓”乃至歪曲。以此次央視“45天雞”報道而言,如1所述,此報道曝光了很多嚴重的真問題。但在二次傳播的時候,幾乎所有的傳播媒介都依然盯著“45天”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。
9、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,一些相當不錯的報道也深受其累。比如央視消費主張的“染色饅頭”報道。在我看來,這個事件至少包含兩個嚴重問題:超范圍使用檸檬黃(染色)、過期食品回爐。實際上,后一個問題遠比前一個問題來的嚴重,但由于事件冠名上的“染色”,導致公眾和媒體幾乎關注不到那個“更嚴重的問題”。新京報“香精包子”系列報道中也有類似的情況。有一篇報道在“鏈接”部分提到有當?shù)厝苏f了一句“江鎮(zhèn)人不吃本地的包子”的話。了解新聞寫作的人應該知道,這樣的鏈接是報道的次要部分,寫作這個部分的記者也曾經私下跟我說,一度想把這句話拿掉。可就是這句(實際上無從考據(jù)的)話,在網絡傳播中,卻成了此事件最被張揚的一句話,掩蓋了這一系列稿子中非常扎實的信息。
10、如此等等。(作者:果殼網)
A 央視“45天雞”暗訪確實揭露了很多問題,比如違規(guī)用藥。但報道本身也有很多問題。也許我看得不仔細,但報道中將違規(guī)用藥跟育肥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是飼養(yǎng)者。這是科學結論嗎,結論該由誰出?類似的比如此前的“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”,用瓜農的話就給爆炸定了性。難道采個農科專家比暗訪還要難嗎?
B 還有“二次傳播”問題。對“央視45天雞”報道而言,45天本身是個正?,F(xiàn)象,違規(guī)用藥倒是真正的問題所在。可(二次)傳播者大抵只盯前面,不及后面的真問題。類似情況很常見,比如城市信報暗訪喜之郎稿、染色饅頭中的回爐問題。新京報香精包子稿“江鎮(zhèn)人不吃本地的包子”一語也是如此。
C 這里再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。南都的這篇“起底45天雞”,大篇幅肯定了45天雞本身是一個正常生產現(xiàn)象,也提出了生產流程中的一些問題。大家不妨對照著看看此文的網絡傳播,以及前后的媒體反饋。
發(fā)完以后,覺得還是有必要展開來再說一下。這里討論的不是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問題,而純粹只是進行一下新聞業(yè)務和傳播方式層面的探討:
1、央視的暗訪報道很重要,暴露了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:違規(guī)用藥、逃避檢疫、偽造單據(jù)等等,這些問題,有些之前曝出過,有些沒有,都是流程上的大問題,也是國內農業(yè)生產方面的頑疾。
2、違規(guī)使用抗生素是畜牧業(yè)生產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但據(jù)我所知,它很難對食用者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。大家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,在于這些抗生素隨著糞便排出動物體外之后,會極大地增加病菌的耐藥性。從而從長遠上來看,對我們造成健康上的損害。
3、部分商品肉雞的生產周期就是45天左右,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使用速生肉雞良種,按照科學的飼養(yǎng)方式進行投喂、管理,即使不違規(guī)用藥,理論上說它們也應該是這個時候出欄。
4、關于“肉雞45天出欄”的問題,南方都市報17日的報道中有詳細的描述。此報道以很大篇幅綜合來自幾個方向的信源,基本確認“業(yè)界已為白羽雞為何可45天出欄及其雞肉的安全性定了調”。從行文的狀態(tài)來看,至少就采編人員來說,對這個定調是認可的。但這篇報道在網絡傳播,特別是微博傳播上出現(xiàn)了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——有些反對“45天雞”的網友無視報道中的這個段落;有些支持“45天雞”的網友,則抓住一個二次傳播者的一處傳抄錯誤,狠批報道。
5、在央視的報道中,將“違規(guī)用藥”跟“肉雞育肥”直接聯(lián)系起來的這個工作,是由飼養(yǎng)者口述來完成的。“違規(guī)用藥幫助肉雞育肥”成了這個報道傳遞出來的一個重要信息(也是二次傳播者和公眾最關注的一個信息點)。但這個信息點是否是“科學結論”呢——如果不是,那么這個信息點在報道中應該呈現(xiàn)一個什么角色,報道者應該如何回應這個結論;如果是,那么這個“科學結論”應該由誰來給出?報道給我們的答案是,記者隨后口播了地塞米松的屬性,并認為其有增肥效果。這個信息是哪里來的,在獸用實踐中究竟如何,報道沒有交代。
6、在報道中,通過不恰當?shù)男旁唇o出某種“結論”的情況在采編實踐中非常常見。比如,此前“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”的報道,結論的給出依靠的就僅僅是“一位種了10多年瓜的老農”和一位農技員。記者未再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核實此結論。很明顯,這樣的信源不足以保證結論的科學性,如此報道有欠妥當。
7、與5、6類似的一個問題是,很多報道會強化“爆料人”所述聳人聽聞的信息。比如某報關于黃瓜催熟劑的報道中有直接引語稱:“黃瓜買回家了還在長!豎著放進去的時候,冰箱門剛好能關上,今早去開冰箱,門居然被打開了,因為黃瓜長長了。”另一家媒體則在面條可燃報道中以直接引語的形式稱:“我上網一查,很多人說吃一碗米線等于吃進一個塑料袋。”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,上述兩個報道,終篇都沒有對爆料人提供的這些驚人言論給予求證。此做法也是極不妥當?shù)摹?br /> 8、即使是毫無瑕疵的報道,也有可能面臨“二次傳播”的“歪樓”乃至歪曲。以此次央視“45天雞”報道而言,如1所述,此報道曝光了很多嚴重的真問題。但在二次傳播的時候,幾乎所有的傳播媒介都依然盯著“45天”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。
9、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,一些相當不錯的報道也深受其累。比如央視消費主張的“染色饅頭”報道。在我看來,這個事件至少包含兩個嚴重問題:超范圍使用檸檬黃(染色)、過期食品回爐。實際上,后一個問題遠比前一個問題來的嚴重,但由于事件冠名上的“染色”,導致公眾和媒體幾乎關注不到那個“更嚴重的問題”。新京報“香精包子”系列報道中也有類似的情況。有一篇報道在“鏈接”部分提到有當?shù)厝苏f了一句“江鎮(zhèn)人不吃本地的包子”的話。了解新聞寫作的人應該知道,這樣的鏈接是報道的次要部分,寫作這個部分的記者也曾經私下跟我說,一度想把這句話拿掉。可就是這句(實際上無從考據(jù)的)話,在網絡傳播中,卻成了此事件最被張揚的一句話,掩蓋了這一系列稿子中非常扎實的信息。
10、如此等等。(作者:果殼網)